跳到主要內容

B1 L2 師說學習講義

班級:________ 座號: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前情提要──寫作背景

  以來,形成「門閥制度」,士大夫的子弟不管品德好壞、才能高低,無需經過科舉考試,就可以憑高人一等的門第輕易走上仕途。因此他們不但不肯從師學習,也瞧不起從師問學的人,這種不良風氣一直延續到唐代韓愈為了推展古文,公開召收後學,「士大夫之族」竟譏諷他是「好為人師」的狂人。韓愈為糾正這種不良風氣,寫了師說一文以正視聽。表面上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那些「恥學於師」的「士大夫」,進而大力闡述從師學習的重要。

一、作者簡介

字號

生平

1.   韓愈,字【  退之  】, 河南 河陽人。以昌黎為其郡望,故撰文常自稱【  昌黎 韓愈  】。諡,世稱【 韓文公 】。宋神宗時追封為昌黎伯,世稱【  韓昌黎  】。曾任吏部侍郎,世稱【 韓吏部 】。

2.   韓愈三歲時,父母皆已過世,由長兄韓會及嫂嫂氏教養成人。

說明:郡望:一郡之中顯貴的世族、大族、望族。唐代稱人或是自稱常習慣用「郡望」。

貶官—為民、

衛道

1.   貞元十九年,任監察御史,因關中旱災,百姓餓死者不少,上書糾彈照樣橫徵暴斂的國戚京兆尹李實,貶陽山令。深受陽山百姓愛戴,百姓以念韓慕韓為兒子取名。

2.   元和十四年,勸諫憲宗迎佛骨,貶【  潮州  】刺史。在潮州祭鱷魚文,往河裡扔了一豬一羊,據聞鱷魚就此絕跡。韓愈卒後,當地建韓文公祠供奉。

蘇軾

讚揚

1. 蘇軾 】在潮州韓文公廟碑文中用以下的四句話來讚揚韓愈的功績: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1)「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讚譽韓愈對當時以及後世的深遠影響。

(2)  文起八代之衰 】:指提倡【  古文   】,遏抑華靡的駢文。

(3)  道濟天下之溺 】:指發揚儒家道統,扭轉社會風氣。

古文

成就

提倡古文

發揚儒家學說:為了宣揚學,韓愈提倡以質樸自然的散文代替華而不實的駢文。韓愈倡導古文,一者是為發揚道,排拒思想();一者是為提倡宜於說理、記敘、抒情的散文,反對注重形式的駢文(反駢重散)。

古文:指先、兩語言質樸、形式自由、內容充實的散文。

韓愈:「三代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書)古道載於古人之文,尊尚古道,就要提倡古文。

名為復古,實為創新:韓愈堅持「詞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的寫作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既對前人的語言推陳出新,也將口語提煉成書面語言。

:指周公孔子一貫相承的「仁義」,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語譯:博愛眾人稱為仁,做事正當合宜稱為義,遵從實踐仁義就是道。即「修己治人」、「內聖外王」之道。

古文與

駢文

「古文」與「時文」相對唐代時,「時文」指「駢文」;時,「時文」指「八股文」。

駢文:對偶工整、聲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以後多用四六句型,稱「四六文」。時便有整齊排偶句文章,在 逐漸形成。六朝是駢文的全盛時代,駢文成為文章的正宗。

古文風格

韓愈的散文,雄渾深厚,筆力遒勁,縱橫開合,奇句偶句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具有多樣的藝術特色。李塗文章精義:「韓愈如海柳宗元如泉歐陽脩如瀾蘇軾如潮。」

詩歌

成就

奇險

詩派

1.  韓愈唐代奇險 】詩派的代表特點是「奇崛險怪」。對影響深遠。

2.  以文入詩:韓愈把散文句法運用於詩歌創作。如:「嗟哉生,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漁。」(嗟哉董生行

3.  用奇字造拗句押險韻。用奇字,如南山詩:「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間簉」簉,音ㄗㄠˋ,附屬的;造拗句,如路傍堠堠,土堆:「千以高山遮,萬以遠水隔」〔千個萬個土堆,都被高山遠水遮隔住了〕

二、古文運動的發展

釋義

「古文」一詞指的是(     )的散文,乃是為了與唐代稱為「時文」的(   )相對。

背景

1.魏晉以後,文章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到了唐代,駢文對平仄、對仗的要求更為嚴格,漸入末流,內容空洞、文風柔靡浮豔。

唐代

△初唐(    )、(   )、(   )等人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中唐(   )、(    )大力提倡,以先秦兩漢之文為典範,求其(     )與(     )。繼起者有李翱、李漢、皇甫湜等。

晚唐、五代駢文又復興,古文中衰,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

宋代

△北宋(    )領導文壇,主張明道致用,尊崇韓文,古文聲勢大振。

△(   )、(    )、(    )繼起,古文始為文章之正宗,古文運動至此可謂完全成功。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唐順之、歸有光等。

清代

△桐城派:桐城三祖──(   )、(    )、(   ),為文宗(   )、(   )義法,上承唐宋古文八大家。

(言之有物為「義」──內容;言之有序為「法」──形式。)

△陽湖派:陽湖人張惠言、惲(ㄩㄣˋ)敬,古文取法先秦。

△湘鄉派:湖南湘鄉人(    )及其弟子等擴大桐城派的門戶,頗有中興古文之功。

三、唐宋古文八大家

作家

別號

諡號

文風

著作

韓愈

退之

韓昌黎、韓文公

雄渾精煉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子厚

柳河東、柳柳州

X

雄深雅健

(與韓愈並稱韓柳)

柳河東集

歐陽脩

永叔

六一居士、醉翁

文忠

平易流暢、清新自然

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書

蘇洵

明允

老泉

X

古勁簡直

(文章得力於

戰國策、史記)

嘉祐集

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文忠

汪洋宏肆

東坡全集

蘇轍

子由

穎濱遺老

文定

汪洋澹泊

(策論極為出色)

欒城集

王安石

介甫

臨川先生、

王荊公、王文公

筆力遒健、文風峭拔

臨川先生文集

曾鞏

子固

南豐先生

文定

跌宕多姿、長於議論

元豐類稿

四、十三經概說

書名

簡介

詩經

1.時代: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之作品。

2.內容:(    (十五國風);(    (大雅、小雅);(    (周頌、商頌、魯頌)。

3.別稱:詩、毛詩、(            )、三百篇

4.篇數: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名笙詩)。

5.價值:最早(                )、(        )之祖、(            )之祖、(             )之代表

尚書

1.內容:虞書、商書、夏書、周書

2.別稱:書經、書

3.篇數:今文尚書:漢伏生傳,漢隸寫成,二十九篇

古文尚書:得自孔壁,先秦古文(            )寫成,四十五篇

偽古文尚書:東晉梅賾獻,五十八篇

4.價值:最早(        )、(        )之祖

周易

1.作者:(       )畫八卦、(          )重卦、(       )作爻辭、(       )作十翼

2.別稱:易經、易

3.價值:初為卜噬之書,後為哲學之書。最早的哲學書。

周禮

1.作者:相傳為(       )所作

2.別稱:周官

3.內容:記周代理想官制,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儀禮

1.作者:古文家以為(       )作;今文家以為(       )作

2.別稱:士禮、禮經

3.內容:記述( )的禮儀規範,包括冠、婚、射、喪、飲、祭等禮節。

禮記

1.作者:(        )後學及其弟子所記

2.名稱:本不是經,是附於儀禮各篇末之雜記,為禮經之記

3.編者:原有131篇,後經戴德、戴聖編訂:

(1)大戴禮記:(        )編,(            )篇

(2)小戴禮記:(        )編,(            )篇,為今之禮記

4.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用以補充及闡釋(        )內容。

5.南宋朱熹將禮記中之(        )、(        )與論語、孟子合訂為(        )。

左傳

1.作者:傳為春秋魯國太史(            )撰

2.別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3.起迄:起自魯隱公,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

4.內容:(        )記事,以(        )為中心,旁及其他國史事,以史事解(            )。

5.價值:先秦時代歷史散文佳構,對後世文學、史學影響深遠;十三經中字數最多的,唐代稱「大經」。

公羊傳

1.作者: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所傳,至漢時玄孫公羊壽與其弟子胡母子都寫成書。

2.內容:以解經為主,多釋義例,少記事

穀梁傳

1.作者:戰國時穀梁子作

2.內容:以解釋春秋經義例為主,內容不如公羊傳

論語

1.作者: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2.內容:以「仁」為中心,二十篇,起自(        ),終於(        )。

3.價值:孔子學說的代表

孝經

1.作者:一說曾子、一說曾子弟子

2.內容:十八章,始開宗明義章,終喪親章,一千八百多字,是十三經中字數最少的。書中多記曾子言行,是一發揚孝道之書。

3.其注疏中有(          )御注孝經

4.十三經中字數最少者

爾雅

1.作者:非一時一人之作

2.內容:以雅言訓釋古語、方言,共十九篇

3.價值:最早之(           )、最早之(        )、最重要的通經工具書

孟子

1.作者:相傳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2.內容:始於(         ),終於(       ),共七篇。學說有:性善、行仁政、民貴君輕等

3.最晚加入十三經者

五、課文深究:全文緊扣【 道 】、【 師 】立論

開門見山

首尾呼應

本文首句「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點出主旨,語氣斬釘截鐵。「學者必有師」,概括全文論述的內容與範圍。「古」,針對當時士大夫「恥師」的風氣而說。

結尾:「余嘉其能行古道」,兩個「」字,首尾呼應

論點精闢

本文提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擇師標準)、「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發前人所未發,就像暮鼓晨鐘,讓人警省。

正反立論結構謹嚴

正面立論:首段、次段(談「擇師標準」)、第三段(嗟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並申論「從師」的重要)、第六段、第七段,都是從正面立論。

反面抨擊:第四段(抨擊當時士大夫不明事理)、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均從反面批評、論理。

論據確鑿

韓愈擇取孔子從師的言行為證。孔子以「賢不如己」的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寥寥數語,卻能具體說明孔子的言行,佐證確鑿,很有說服力。

三組對比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古今縱向對比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自身對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當代橫向對比

三種語氣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語帶質疑、反詰與論辯味道。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語氣肯定,斬釘截鐵,毫不含糊。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極端表露了自己的不滿、鄙視和輕蔑。

寫作特色

1.  文句錯綜多變:本篇以散行的奇句為主,也用了一些整齊的偶句,配合錯綜句式、頂真句式,富於變化。駢偶句讀來整齊勻稱,迴環往復,具有韻味

2.  句中句末運用表示語氣的虛詞:也、矣、乎、焉、歟,讀來抑揚頓挫,流利暢達。

3.  舉例正反對比,淺近易懂,含義深遠。

六、歷屆試題舉隅

(多選)1.適當運用典故,可豐富文章內涵,也可使表意委婉含蓄。關於下列文句使用典故的目的,詮釋正確的選項是 ()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連橫以燕相穿鑿附會郢人書信事,說明臺灣舊有史籍頗多誤謬闕漏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用曹孟德之典,意在強調年命雖不可永,但事功終不為人所忘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藉西伯、周旦二人之事,指出人的創作意識會隨境遇不同而調整修正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韓愈引孔子之例,闡明「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於弟子」,使士大夫恥於從師的觀念不攻自破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歸有光藉巴蜀寡婦事,申明不甘久處於敗屋、終將有所為的抱負,同時表達對祖母、母親的感念。105.學測

答案:

解析:()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即使是「說」、「《乘》《杌》」,也應留下紀錄,尚可採用。非在說「臺灣舊有史籍頗多誤謬闕漏」。()出自蘇軾〈赤壁賦〉。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即使是英雄也會退出歷史舞臺。非在說「年命雖不可永,但事功終不為人所忘」。()出自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周旦,一幽一顯,都不改變著述之心意。非在說「人的創作意識會隨境遇不同而調整修正」。()出自韓愈〈師說〉。聖人所以無常師,立基於「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於弟子」,堪可成為「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對照面。故此項正確。()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雖是女性,巴蜀寡婦終在歷史揚名,一應歸有光對祖母、母親的感念,一應終將有所為。故此項正確。

 

(多選)2.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遠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105.指考

答案:

解析:()在。出自顧炎武〈廉恥〉/對。出自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皆「敲擊」。出自蘇軾〈赤壁賦〉/歸有光〈項脊軒志〉。()朝廷。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房室。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顧慮、考慮。出自司馬遷〈鴻門宴〉/看、張望。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皆「有的」。出自韓愈〈師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多選)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語意關係可以是「如有一分耕耘,則得一分收穫」,下列文字前後句具有相同語意關係的選項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                                              106.學測

答案:

解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前一分句先提出一種假設的條件,後一分句說出在此條件下出現結果的句子。()「可畏惟人」是「怨不在大」的遞進說明。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聞道有先後」與「術業有專攻」兩句為並列關係。出自韓愈〈師說〉。()「若亡而有益於君」為提出的假設條件,「敢以煩執事」為在此條件下將會有的結果。出自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斧斤以時入山林」為提出的假設條件,「材木不可勝用也」為在此條件下會出現的結果。出自《孟子‧五十步笑百步》。()「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說明結果,「其原皆生於無恥也」說明原因。出自顧炎武〈廉恥〉。

 

4-5為題組

閱讀韓愈〈師說〉中甲、乙二段,回答25-26題。                     107.學測〕

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乙、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4.依據上文,下列闡釋正確的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謂人皆不免有惑,故須從師以解惑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謂無論少長均應學習師道 ()「聖人無常師」,謂聖人的教育方法異於一般教師,因此能啟迪後進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謂郯子等人的學生不如孔子弟子優秀。

答案:

解析:()引文之意為「我要學習的是道理,何必知道老師出生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年之先後」是指老師,而非對學習者而言。而「師道」是指「學習道理」,不是「學習師道」。()「聖人無常師」是「聖人無固定的老師」,而非「聖人的教育方法異於一般教師」。()郯子之徒」的「徒」,是「類、輩」,不是「學生、徒弟」。所以應解為「郯子等人不如孔子優秀」。

5.依據上文,最符合韓愈對「學習」看法的是 ()只要有心一定能聞道,學習永遠不嫌遲 ()智愚之別會影響學習,故聞道有先有後 ()學無止境,自少至長都應該精進地學習 ()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

答案:                                                                                                    

解析:從引文中的「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便可得知()「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之說正確。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